产品中心

一岁半的儿子看着像自闭症送去干预有效果吗?


时间: 2024-09-02 10:34:36 |   作者: 产品中心

  我们知道,去医院诊断自闭症,3岁是一个重要节点,到了3岁大夫会给明确诊断。如果不到,有时会在结论前加上“疑似”两个字;有的孩子因为非常典型,属于一看就是的类型,哪怕报告单上没写,大夫也会私下告诉家长,还是尽快干预为好。

  有了这样的好心提醒,孩子们宝贵的时间才不会被耽搁。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以文件形式落实了自闭症的早筛政策,规范了早筛流程,实际做到了惠及每一个自闭症儿童和家庭。

  对不到3岁但出现了疑似自闭症表现的孩子来说,发现之后怎么办?从哪儿下手干预?这么小的孩子进入机构能学到东西吗?今天,我们以一位一岁半就进入机构干预的孩子新新为例,谈谈超小龄宝宝的干预。

  “是体检时发现的,医生觉得他跟同龄孩子有差异,建议到上级医院再查一下,我们也觉得他肯定有问题,症状显而易见。”新新妈妈说。

  她一直觉得新新有点难带,别的娃娃6个月时会咿咿呀呀发很多音了,可新新一个音都不会吐,她就去刷小红书、抖音,出来很多自闭症的推荐。她也关注一些医生的回答,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去逗孩子。“当时他有对视,也能够逗笑,我们还想着应该不是(自闭症)。”

  8个月时,新新学会了喊爸爸和妈妈了,但后来发的音慢慢的变少,最后连爸妈也不喊了。“越来越难带,很爱哭,1岁4个月时出现了尖叫的情况,还会用头碰墙,除了我和他爸爸,其他人都带不了这一个孩子。”新新妈妈描述。

  尽管至今也并没明确诊断自闭症,但新新的发育的确偏离了普通孩子的轨道,他的一些表现,如不跟小朋友玩、听不懂指令、对人的关注度低、对玩具没什么兴趣也不知道如何玩等,多少跟自闭症的表现有重合之处,于是一岁半到医院再次检查过后,新新早早进了机构干预,干预了半年。

  因为年龄小加之干预时间不长,2022年6月1日,新新出现在ALSO·IN成都中心做评估时只有1岁10个月,基本没什么认知,也没有语言,只有看到或者听到和羊有关的东西时会发“mie”的音,想要某个物品时更多是直接伸手拿。

  机构来了这么小一个娃娃,该怎么评估和干预呢?对于IN成都中心的干预师们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很多家长知道,ALSO·IN有一套完善的评估系统,会围绕社交、认知、语言、精细、运动、自理六大技能点,全方面提高孩子的能力。

  “遇到新新这么小的孩子,哪怕初阶评估里也有很多不适用的内容。老师和他说话基本没反应,不对视、不安坐、不会提要求,除了‘mie’就没有其它的声音了,别说让新新指认了,连看上去很简单的拼拼板都没能找到相应的位置,配对、指认、模仿、仿说、命名等都没获得分数,生活自理、大运动、精细这些基本没有独立的目标。”ALSO·IN成都中心督导黄彩丽老师表示,“很多项目我们不会强迫去测,更多通过吸引孩子的关注,引导他跟老师发生一些互动,观察他有哪些能力展示出来。出乎意料的是,评估当天孩子没再次出现情绪问题,为评估顺利开展起了非常大作用。”

  在和新新父母做评估会议时,彩丽老师得知,新新其实有情绪问题,会通过哭闹表达需求,这也是家长期望改变的点。“估计评估时环境中没有增加额外的要求,他没有发脾气。”彩丽老师猜测。果不其然,正式上课后,新新开始暴露出更多情绪问题,一会儿都等不了就会哭闹,有分离焦虑,甚至会因父母的离开哭到吐,带出去玩带不室等。

  最终,根据新新的评估表现,结合家长的期望,新新的干预重点放在了提高提要求、模仿、感知觉反应、听从指令的能力。包括通过结合动机,辅助和强化,教新新正确表达;减少通过情绪问题表达的行为;通过提高模仿技能、感知觉反应和听从指令的教学,提高他的关注、理解和配合。

  干预中要格外注意:新新还属于小龄宝宝,不刻意要求孩子安坐多久,更多通过拓展兴趣以及对人的关注和配合度,并提高新新的语言、社交等能力。

  考虑到新新还小,在听指令上不排除是因不懂而不执行,怎样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学会看、听、说、做,成了老师们的干预抓手。

  新新当时唯一会发的“mie”音起到了非常大作用,那阵子老师们经常在扮演羊的角色,提前准备很多和羊或者和“mie”声有关联的事物,引导新新去看、去听、去做。

  新新不会直接看老师,但会看向感兴趣的有“mie”声的玩具,比如音乐琴,利用这些玩具,老师会对“看老师”这个目标进行拆解,使用强化物吸引,延迟辅助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老师把音乐琴放在接近老师眼前的位置,使用其他更小的强化物吸引看向老师,马上给音乐琴;

  老师把音乐琴依次尝试放在放在耳旁、脑后,使用其他更小的强化物吸引看向老师,马上给音乐琴;

  老师把音乐琴放在脑后稍微等待几秒,当新新看向老师时,马上给音乐琴和其它双倍或者更多的强化物,直到他出现主动看向老师的行为。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新新从偶尔看一眼老师到熟练地看向老师,需要经历非常细的拆分。如果出现独立的情况,再使用类似的方法持续引导,他看向老师会慢慢的快,越来越频繁。

  (2)除了练习对视,引导新新“看”老师做出的行为也至关重要,当他能关注老师的行为,才有机会产生模仿意识和模仿技能。

  当时选择了新新十分喜爱的玩具或好吃的,又或是唱新新喜欢的儿歌,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身上。当他有一点点关注之后,结合他感兴趣的物品进行动作模仿的练习。做之前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看到老师是怎么样做操作的。

  (3)关注老师之后,第三步可以引导他关注老师手里的教具,开展物品操作的动作模仿了。

  怎样吸引孩子注意力到桌面上?可以拿他喜欢的小动物在身上跳一跳,跳到桌面上,注意力移到桌面教具上后,先把小动物给他,让他下次还看向小动物接近的位置,在新新注意力还在时老师立刻发指令做任务。

  教具选择上可以从孩子喜欢的物品下手,这样孩子兴趣高,会主动关注教具。慢慢地在教具的设置上进行混搭,既有十分喜爱的,也有一般喜欢的,这样新新会关注桌面,且动机比较大。

  需要注意的是,过程中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孩子迫不及待想拿物品但老师还没开始做的情况,这时老师可以挡一下新新的小手,老师做完之后再让新新去做。练习也是从①老师和孩子一人一个相同物品开始,②一人三个相同物品且顺序一样,③一人三个相同物品但顺序不一样,逐渐增加难度。

  ●课间活动虽然还需要老师去做动作,但在老师的语言提醒或指一指带操老师后,能够关注一小会带操老师;

  孩子不听话是让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新新也不大听指令,比如“抱一抱”这一个动作,当老师张开双手不发指令时,新新会凑到老师身上,但直接发指令让他抱一抱就不会,他可能难以理解语言和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

  练习时先从一步简单指令开始。当时新新的模仿能力还没有建立,通过项目逻辑(模仿带动指令)去教不太合适,更多是使用肢体辅助和相应的撤退程序,当他模仿能力好一些之后才逐渐将侵入性比较大的肢体辅助变成示范辅助、姿势辅助等。一个看似简单的“抱一抱”,新新学习了9天才独立。

  ▷半辅1:老师双手扶着孩子肩膀往老师怀中方向走几步后松开辅助的手,孩子贴着老师怀里;

  ▷独立:孩子自己做出来,能理解“抱一抱”是要和对方贴怀(基于新新做环抱很难,只要他能关注指令,在关注、理解指令之后贴着老师的胸口就算独立),进行语言和动作的配对。

  过程中机构会安排不同老师给新新进行泛化练习。接下来,能大大的提升发指令的距离,再逐步增加到两步指令,给大家总结一下流程和要点。

  该阶段的指令基本和生活相关,且都是孩子感兴趣的、差异性较大的目标,如搭积木、举手、弯腰等,孩子容易区辨。经过IN系统数据的指导,干预一个月之后,新新已能进行近距离的一步指令。

  逐渐从面对面的距离拉远到1米、2米,甚至超过2米的任何位置。刚开始距离老师远一些之后,新新出现了跑开或者被周围环境影响的现象,关注指令的能力变弱,常规也变差了,老师们又重新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突破。

  “练习‘走过来’这个指令时,新新会突然跑开,需要拉他的手重新拉回我这里,再到拉手腕、手臂到碰一下孩子的手,直到最后独立,经过将近2个月努力,他终于把远距离的一步指令打通关,现在能够泛化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老师,但仍然需要复习巩固。”新新的干预师说。

  还在学习中,目前已经能够执行一些两步相关指令,诸如“拿积木搭高”“拿帽子戴头上”“打开盒子吃巧克力”等。

  练习中,老师会设置一些小情景提高孩子动机,比如在盒子里放一个恐龙和其它物品,然后手上拿一块香皂,给新新发指令“打开盒子拿恐龙”,在孩子拿对了之后给他香皂,说恐龙身上好脏呀,我们给它洗洗澡吧!新新会开心拿着香皂在恐龙身上搓一搓。

  经过不断累积,新新现在有了一些持续的关注、不错的配合度,能利用的强化物更多了,理解的内容也更丰富了。随着关注、理解和执行能力的提高,安坐问题也随之解决。

  当新新去外面玩耍回来时,上厕所回来时,或者突然站起来时,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刚开始坐得不是很好,老师能够直接进行示范,慢慢减少示范弧度,一旦坐好立马玩一会儿玩具进行强化。

  一是进行区别强化,不定时强化好好坐着的行为;二是教育学生的方式的趣味性,把新新喜欢的项目和难的项目进行穿插,有教具的和没有教具的进行穿插;三是创造有趣的情景引导简单互动延长安坐时长,比如发指令让新新坐下——得到喜欢的恐龙——和新新一起玩恐龙玩具——穿插简单任务——得到想要的拼板——继续安坐拼拼板——老师控制部分拼板引导目光接触——新新看老师就给拼板……新新安坐的时间越来越久,安坐进行任务和进行互动的时间越来越长。

  解决安坐问题是需要注意:先静下来思考观察,孩子在你没有要求时,会安坐做什么?他安坐所做的事情极有可能会成为解决孩子安坐问题的切入点。

  看到这里读者会发现,孩子看听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关注度的提高,兴趣的拓展,否则教学老师根本无从下手。

  刚来IN时,新新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狭窄,强化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玩具玩不到1分钟,且只玩某一个玩具、玩一种玩法,对老师和新玩具不理不睬。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干预师团队使出了系列招数:

  准备工作1:找出现有强化物是什么,如各种小动物,声光电的玩具,包括各种琴。

  准备工作2:观察现有强化物的特征、功能、种类,在新新的教室里补充相似特征、功能、种类的玩具。

  新新一开始不玩或者说有一点害怕比较大的变脸娃娃,通过远距离地看一看到近距离地看一看,然后老师示范摸一摸,新新去点一点摸一摸,再然后去按一下变脸娃娃的帽子变一变脸,新新就能够去玩一玩。

  一开始新新很喜欢有声音会发光的玩具,老师就给新新找到了各种琴或鼓;再过渡到生活馆,六面体等,给新新展示如何玩,慢慢他都能够去玩一玩。

  该方法的重点是先呈现不喜欢的,再呈现喜欢的。比如孩子当时不喜欢变脸娃娃,喜欢的是恐龙玩具/挖掘机等,老师先让他玩变脸娃娃,再呈现恐龙玩具/挖掘机。

  目前新新能玩的玩具种类比较多,玩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不是很喜欢的也能玩上一小会儿。对喜欢的玩具,当老师问新新想要玩什么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他能用“我要XXX”这样的句子告诉老师。

  是的,从一个只会发“mie”的娃娃,现在新新已经能说比较长的句子了,一方面新新本身在发育,语言在慢慢发展,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老师的密集干预、家长的生活泛化。

  “上课时我们会多给新新输入很简单的语言,说说物品的名称、动作的名称,也会记录他会发的音,拆分重组练习复诵。也会通过新新喜欢的玩具,去对应玩具的一个音,让他用一个音提要求。新新喜欢儿歌,我们会通过儿歌填词,慢慢语言就出来了,通过复诵,发音也慢慢变得清晰流畅。”干预师说,“我们会强化新新问题行为之外的任何发音,哪怕只是‘a’ ‘e’这样的发音,就去模仿他,强化他,慢慢他发音的次数会多一些。”

  进入机构一个多月后,新新有了仿说意识,但不强。经过坚持密集的练习,在2022年9月进入机构3个月后,新新终于有了稳定的仿说。

  新新的爸爸和妈妈一直期望减少新新的情绪问题。通过前面几个维度的教学,新新的很多技能提升之后,他的情绪问题也有所减少(很多问题行为受技能缺失的影响)。

  新新下一步的干预重点是提要求、命名、模仿、听从指令,使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主动沟通、关注上有持续提升。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升,课程也会相应提高难度。

  在核心障碍的改善上,我们会尤其关注新新社交能力的提升,主要会通过下一阶段的提要求和听指令课程加以提升,加强孩子对他人的关注以及主动表达能力,方便未来他跟同伴的互动交流;认知语言部分,会通过持续进行命名和模仿,加强理解和表达,为社交打基础。具体的,我们会从社交小组入手,开始更多同伴之间的平行游戏,逐步过渡到合作、轮流、有规则的游戏,游戏技能提升之后,进而提高社交能力。

  今年2月初,新新最新一次评估,他的部分能力达到了中阶水平(认知类部分提升较快,能够教学一些抽象概念),但其它方面,比如提要求的精准度、丰富度;命名的精准度和丰富度;模仿的持续性和难度的提升;听从指令的持续性和难度的理解等,都需继续加强。

  现在感觉新新确实更懂事了,可以说出自己的需求,对不喜欢的会明确拒绝;情绪上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认知方面提高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东西,现在正在熟悉他们的用途;生活上,最主要的是小便能自己喊了,也会自己脱裤子。

  孩子发现问题之后,我们没太焦虑,日常带娃更偏向于散养,因为觉得他平时上机构挺累的,生活里更愿意带着他到处玩一玩、逛一逛,读读绘本、玩玩游戏、唱唱歌,孩子也很喜欢这种互动。

  干预一年,我们也一步步从新家长走了过来,在网上看到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之后,会到网上问东问西问,去对症状,跟别的孩子有啥不一样的区别,与其猜来猜去不如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哪怕没有确诊,但只要察觉缺陷了,就能开始尽早干预,父母一条心,不管居家干预还是到机构,肯定要行动起来。

  不要太过于焦虑,小龄孩子本身也在发育,结果可能不是我们想得那样。如果不幸确诊了自闭症,他仍然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继续爱他,慢慢陪伴他一起成长就好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