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布局

一片沙地两种植物 怎么来实现添绿又“生金”


时间: 2024-09-01 08:48:26 |   作者: 全球化布局

  内蒙古横跨“三北”,在与沙的博弈中,种植植物是进行防风固沙的一个常用方式,但如何明智的选择植物,才能在保障生态意义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经济价值呢?乌兰布和沙漠的治沙人们,为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苁蓉找了一个“寄主”,努力实现增绿与增收共赢。

  总台记者 薛东海:我现在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我身后郁郁葱葱的植物点缀着乌兰布和沙漠。治沙工人正在采集肉苁蓉的种子。苁蓉种子长在哪里呢?

  能够正常的看到沙地上有一些已经枯萎的就是苁蓉花。每年5—6月开花,6—7月就可以收获种子,肉苁蓉的花是苁蓉唯一长出地面的部分。

  总台记者 薛东海:通过镜头可以看到,像芝麻粒一样的种子就是苁蓉种子了,颜色越深越成熟。为什么这一段时间进行采摘?

  磴口县肉苁蓉产业治沙示范基地工作人员 魏召宏:如果完全成熟以后采摘,容易从花冠中掉落,提前3—5天内采收,能够大大减少一些损失。别看这个苁蓉种子小,现在最普通的种子每公斤也达到了六七千元。

  总台记者 薛东海:在磴口县,有12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的产业。这里从2020年开展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的试验项目。

  从四翅滨藜的植物特性来说,它能适应年降水量150mm以上到350mm降水量之间的不同的沙漠气候。可以说与梭梭相比,四翅滨藜种植范围更广泛。

  两株四翅滨藜之间的间距是比较大的,大约相隔1.5米一株。可能有的观众会有疑问,沙漠地区不是只有密植才能够把沙紧紧抓住吗?

  总台记者 薛东海:其实不然,我们大家可以从四翅滨藜生长的剖面图上清晰看到,在地表以上是四翅滨藜的枝叶部分,大约是1米,但地下的根系却十分发达,已达到了3米,而且还不断地在向两边进行拓张。

  根据当地林草部门的测算,一株这样的根系,就能抓住大约30立方米的沙土。这也是怎么回事要在沙漠种植这样的沙生植物。另外,我们也了解到,四翅滨藜生长较快,每年可以收3茬新鲜枝叶,也具有一定的饲草产量。

  总台记者 薛东海:治沙的首要是发挥其防沙固沙的生态效能,在不破坏防风固沙效能的前提下,如何来发展沙生产业呢?

  肉苁蓉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只有像四翅滨藜强大的根系的这种沙生植物才能让接种的肉苁蓉很好地生长。

  总台记者 薛东海:每年的4月和10月是肉苁蓉收获的季节,虽然现在不是采收的季节,我们在和农技专家探讨后,在不破坏苁蓉生长的前提下,刨开了一侧的土,工人正在进行清土工作,苁蓉已经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我们正真看到肉苁蓉的形状是一个立体的柱状,越往下越粗壮,其成熟后的直径可达10厘米,长度能够达到40—160厘米,大都埋藏于地下。

  总台记者 薛东海:我们也了解到,在这片试种基地,每亩鲜苁蓉的产量达到30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市场行情报价20元估算,大约每亩经济价值可达6000元,经济效益可观。

  总台记者 薛东海:目前,磴口县还在不断地探索试种不一样的种类的沙生植物。无论是哪种试验,其实究其根本,都是为了在防沙固沙的同时,寻找一条人与沙漠的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严谨的科学试验,严谨的治沙理念,才能让我们在治沙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