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探古河北 赵都风华】赵国的灯为啥长这样?大有学问!


时间: 2024-07-20 11:42:27 |   作者: 产品中心

  人类燃起的第一堆篝火,或者点燃的第一个火把,其实就是人类制作的第一盏灯。然而火把虽能照明,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灯。有盛燃料的盘盏,配以供燃烧发光的灯芯,那就是最简易的灯。那么,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赵国人使用的灯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从河北邯郸出土的战国陶鸟柱盘说起。

  位于河北邯郸西部的百家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不断发现战国墓。青铜礼器、车马器、青铜兵器出土量甚多,其中一款上有飞鸟、中间有大盘、下有空柱的器具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和猜想,由于其结构主要是由“鸟”“盘”“柱”构成,学界称其为“鸟柱盘”。鸟柱盘在战国时代各国的墓葬中出土量也不算少,但鸟的形状、柱的大小往往有区别。百家村战国墓出土的鸟柱盘通高38.7厘米,通宽34.3厘米,底径13.5厘米,目前为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

  考古学家孙机先生曾撰文指出,“在鸟柱盘内盛满油,并将浸透了油的灯柱搭到鸟背上,鸟柱盘就成为了照耀祭品的明烛。”按照现代人的常识,如果鸟柱盘是灯具,那么在盘中放上油和灯芯,就可以点燃照明了,下面这个高高粗粗的柱子并不那么耐看,为何需要有它呢?这就必须说说战国时灯的油料了。

  中国古代的灯具主要使用油脂作为燃料,古人将油脂大致区分为脂、膏、油三类。其中凝固的动物脂类称为脂,融化的动物脂类称为膏。“兰膏明烛,华镫错些”中的“兰膏”即分解或呈液态的动物脂类;而“肤如凝脂”之“凝脂”则是凝固的脂类。

  《本草纲目》曰:凝者为肪为脂,释者为膏为油。可见油与膏一样是呈液态的。事实上,油多指植物油,凝固点较低,常温下多呈液态。芝麻油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植物油,但也迟至魏晋时期才开始量产。晋人张华在《杂诗》中仍写道:“朱火青无光,兰膏坐自凝。”可见当时油虽已量产,但仍有部分使用“兰膏”的灯具存在。由此可推知,我国秦汉以前,常温下呈液态的“油”几乎是不存在的,当时灯具所使用的燃料只能是膏或脂一类的动物脂类。反观,作为明烛使用的鸟柱盘,所使用的燃料也应是动物脂类,动物脂类富含饱和脂肪酸,凝固点较高,常温下基本呈固态。所以,即使倒入鸟柱盘中的是膏,待膏的温度下降后,便会转为固体的脂了。因此如果在常温下将灯芯搭到鸟背上,火焰距离油面太远,固态燃料无法浸润到灯芯上,灯芯就会熄灭。而如果盘下有加热的容器,则能解决这个问题。邯郸百家村出土的鸟柱盘中的柱是中空的,可通过向柱中注入热水维持其上明烛的温度,使盘中的膏能够维持液态。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土的鸟柱盘中的“柱”是有镂孔的,能加入炭火,达到相同效果。

  “柱”的问题说清了,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鸟”而不是其他,比如“花柱盘”。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鸟”是赵国王室的图腾,春秋战国时秦、赵二者共同的祖先大业之孙少廉的后代,自称“鸟俗氏”,赵氏是少廉的直接传人。传说少昊氏族也为“嬴”姓。《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写道,少昊氏族中的一支郯子曾说自己的祖先用鸟的名字来为官员的职位命名,可见对鸟的崇拜。少昊氏族以鸟为图腾,秦、赵二者也对鸟多有崇拜,可见嬴姓氏族对鸟的崇拜是共同的。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赵国人使用的灯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从河北邯郸出土的战国陶鸟柱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