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的网站是多少

【科创课程】五常市实验小学四学年科学小实验纪实


时间: 2024-10-17 12:41:08 |   作者: 开云的网站是多少

  科技启迪智慧,科技创造未来。为了培育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学年的同学们从始至终坚持做科学小实验。学生们带着好奇心,积极准备,动手操作,完成了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科学小实验。

  1.取3个量杯编号A、B、C,分别倒入20毫升温水,滴入3到5滴不一样的颜色的色素。

  2.依次在三个量杯中加入2勺、4勺、6勺白糖,(C号杯子因为加的糖过量,可能没办法完全溶解,不需要过多的担心)。

  3.用滴管吸取3毫升C溶液,轻轻按压滴管,让溶液沿着试管内壁慢慢流入试管中,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注入3毫升B溶液,最后注入3毫升A溶液,漂亮的彩虹就出现了。

  由于相同量的水加入了不同量的糖,所以溶液密度各不相同,加了更多糖的水密度更高,密度大的液体重,会沉到底部,而密度低的则会处于上层。

  此时手中的这个“面团”,我们叫做面筋,它是小麦粉中所特有的一种胶体混合蛋白质,由麦胶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组成。用水可以将面粉中的淀粉及其他杂质去除,剩下的就是面筋了。面筋的形成过程是蛋白质凝胶有限溶胀的过程。

  3.点燃蜡烛,把刚才写字的地方放在火上烤一烤(小朋友们需请爸爸和妈妈帮忙实现)。

  由于加热,白醋中的酸性物质使纸的纤维加速碳化,变成了红褐色,所以刚刚写的字或者画的画就提前显现出来了。

  因为洗洁精溶液(肥皂水)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当把洗洁精溶液滴在纸片后方凹槽处时,这层不饱和脂肪酸的表面张力比水大,所以纸片就会被它挤开,推向远处,形成纸船飞驰的现象。

  如果把杯内的吸管固定在杯子的内壁,再用白纸将吸管遮起来,效果会更好。

  由于水的压力,当吸管刚好完全泡在水里时,水会挤进倒 U 形吸管较短的那截,并与杯里的水位持平,这时不会有水流出来。如果继续注入水,压力增大,吸管里的水就会越过弯曲的部分而流出去。水流出来后,由于虹吸现象,大气压力会继续往外推挤剩下的水,直到杯里的水位降到较短那截吸管口之下才停止。

  取适当的保鲜膜封住玻璃杯口。保鲜膜一定要封紧杯口。再往保鲜膜上撒少许的食用盐,并用食指轻轻推开。对着玻璃杯口的保鲜膜大声喊叫“啊......”,并观察盐的情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通过声音大小观察盐的振动程度。通过实验,我们得知,刚开始静止的盐,在听到声音后,盐会跟着声音的节奏抖动起来,并且音量越大,盐就抖动得越剧烈。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波,并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声音响起时,引起玻璃杯内空气的震动,从而让保鲜膜也跟着一起震动,于是我们就看到保鲜膜上的盐也震动起来。另外,声音越大,物体震动的幅度也越大。所以,改变声音的大小,也会相应引发盐粒抖动的幅度。

  3.用图钉扎不带胶带的气球,哇,气球爆炸了,再用图钉扎带胶带的气球(注意:要扎有胶带的部分)气球为什么没有爆炸呢?

  气球使用弹性极强的橡胶做成的,用胶带粘上后,因为胶带的弹性很差,粘在气球上也限制了橡胶的弹性,所以气球表面的弹性减少了很多,漏气时只会一点点地出气,而不会是的破口扩大,所以就不会爆炸了。充气后,内部气压大于外界,用针刺破后,球内气体会急速向外喷射。因为橡胶的弹性很好,在气体向外喷的过程中,破洞会慢慢的大,向外喷的速度也慢慢变得快。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爆炸了。

  实验材料:矿泉水瓶、蜡烛、勺子、沙子、托盘、小苏打、醋、胶带、吸管、打火机。

  第二步:将吸管插入矿泉水瓶,吸管儿不能接触到醋,将吸管和矿泉水瓶接出口,用胶带封好。

  第四步:将灭火器的吸管接触蜡烛,轻轻按压杯身,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蜡烛熄灭。

  小苏打和醋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将二氧化碳倒入火焰中,火焰会因为被隔绝氧气而熄灭。

  通过燃烧把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从容器口喷出给空气一个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给水蒸气一个等大反向的推力,推动蒸汽船的前进。火箭和蒸汽式飞机也是相同原理。

  3. 可以尝试把易拉罐放在矿泉水瓶上,需要多尝试几次找重心的位置,这样易拉罐就会站在矿泉水瓶上。

  易拉罐倾斜时,底部与桌面有两个接触点,当易拉罐中有40ml的水时,水的重心就在这两个支点之间,所以易拉罐能保持平衡。若果把易拉罐里的水装满或者倒空,就不能成功斜立了,因为这时的易拉罐因为只有一个与桌面的接触点。这就是重心与平衡的原理。重心通过支撑点,易拉罐就不会倒,重心不通过支撑点,如果再斜一点就倒了。

  从小让孩子多动手做实验,能够很好地开发孩子的科学潜能,很多科学原理都能够最终靠有趣的实验,清晰明了地演示出来。通过这一些有趣的实验,孩子们将会发现学习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只要动动手指,用用脑,就能将科学和生活巧妙的联系起来,希望科学的“种子”在每个实小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