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蜡烛

石油开采点亮中国用上“洋蜡烛”


时间: 2024-05-31 17:38:15 |   作者: 户外蜡烛

  1935年10月,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红十五军团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然而,中央红军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贫困。虽然红军在出发时带有几十担银洋和金银,但这些财物在长征中全部耗尽。而陕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比江西苏区还要差得远。陕北新根据地的面积有三四万平方公里,但除了瓦窑堡以外,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较大的村镇都被敌人占据,从西安到延安的唯一公路也被敌人控制。这个地区是全国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红军无法通过打土豪筹款的老办法来筹措物资。

  十月份,陕北开始下雪,天气十分寒冷,红军士兵穿着单衣,各种军用物资和器材也严重不足。面临着度过这个冬天的难题,但幸运的是,红十五军团的徐海东主动拿出了五千大洋救济红军,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尽管得到了资金救济,但当地自产的棉花和布匹不足以满足几万大军的过冬需求,必须到关中韩城、蒲城等地采购。但通往这一些地方的路线都被军封锁。为了打通这个难题,将采购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毛泽民。毛泽民在经济工作方面经验比较丰富,曾在中央苏区面对的封锁,通过种种方法发展外贸。

  为了达成目标,毛泽民首先为采购人员授课,教他们怎么样应对,怎么样做交易。接着,他分成两组,一组化装南下关中采买棉花和布匹,另一组则负责寻找关系开通秘密运输通道。由于军队封锁了从关中北上的隘口,如果要从关中运货出来,只有陕北清涧县对面的黄河渡口可优先考虑。不过,打通这个渡口的任务十分重要,因此毛泽民决定亲自出马。他快速赶到清涧,亲自指挥布局。毛泽民从之前的经验中了解到,军队对钱财看得比信仰重要,甚至可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信仰,所以决定在金钱方面下功夫。

  毛泽民率领红军在陕北地区经历了艰苦的冬季。未解决供暖问题,他们要大量的取暖原料。毛泽民得知瓦窑堡附近有两个著名的煤矿,但产量不足以满足需求。他立即派出工作人员下煤矿参与管理和开发,改进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人干劲。毛泽民还向红军家属提供优惠,每月放出一天的产煤量全部优待红军家属,红军家属买煤,一律九折。毛泽民并没有满足现状,接下来他决定挖掘石油。陕北地区是有石油资源的,但在统治时期,陕北的石油开采规模较小。

  毛泽民希望能够通过开采更多的石油资源来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毛泽民认为即使产量很小,也足够陕北中央机关和部队使用。他决定先挑选人才,调来陕北本地人高登榜担任工矿科负责人,研究怎么样开采石油。但他得知矿产资源委员会的二十多个石油技术人员被关押,而开采石油需要高超的技术,难以临时培养人才。毛泽民决定向苏维埃西北办事处主席博古请求释放这些技术人员,博古批准了这个请求。毛泽民让这些技术人员洗澡、理发、穿干净衣服,住进窑洞里调整状态,并给他们放假一周。

  最后,毛泽民欢迎他们留在矿上工作。这些技术人员被毛泽民的热情所感动,纷纷回到工作岗位。毛泽民还找到了延长油矿原勘探处事务所所长严爽,要求他担任油矿技术矿长,领导勘探工作。很快,延长油矿恢复生产,勘探继续。毛泽民亲自给工人们鼓劲加餐。在江西中央苏区,毛泽民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他相信只要有革命激情,想尽办法就能采出油。油矿出油后,毛泽民特地前来延长观看。

  曾经在东征路上来到了陕北的一处油矿,他十分关注这里的工作情况,不仅观看了油的采集和炼制过程,还与工人交流了解了他们的困难和希望。在工人们的款待下,尝到了一顿特别辣的饭菜,他吃完后开玩笑地说这是他来到陕北后吃过最好的一顿饭。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延长石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每月平均炼油三锅,产出了大量的石油制品,包括头等油、二等油、油墨、石蜡、凡士林等,不仅满足了中央机关和军队的需要,还有富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出口。这是中国唯一的石油矿,而始终是经济战线上的领先者。

  他喜欢在夜间工作,但当时陕北的油灯很不亮,而且会熏黑脸。自从有了产出的石油,和他的弟弟毛泽民就开始使用“洋蜡烛”辅助照明。每天晚上,警卫员会在的桌子上点上两支,让他可以在这些蜡烛的照耀下工作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