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登录入口登录APP下载
制作海灯饱含着对大海的敬意
时间: 2024-05-28 07:02:23 | 作者: kaiyun登录入口登录APP下载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海边渔家都会热热闹闹的庆祝海灯节,我市40万渔家人用传统的放海灯仪式祭祀海神娘娘,祈求一年的平安。每年的这个晚上,夜幕下,闪闪的海灯点亮了大连2122公里海岸线上的一座座渔港。据介绍,放海灯祭拜海神娘娘已在大连地区盛行400余年,目前,龙王塘当地放海灯的习俗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75岁的王兆清在2011年时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旅顺放海灯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记者走近王兆清,老爷子向记者讲述了放海灯的传承和发展。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傍晚的龙王塘渔港就会灯火通明。在海神娘娘生日这天,该村3600名渔民纷纷走出家门,把精心扎制的海灯放入大海,祈求新一年里平安和顺、吉利丰收,感恩大海对他们的馈赠。王兆清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靠海吃海。
“在这天晚上,我们这里比过年还要热闹,渔港内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龙王塘村委会早早就会组织我们这些渔民编排锣鼓秧歌,表达着富裕起来的龙王塘人对辣生活的祝福和赞美。现在,就算是村委会不组织,大家基本上都会主动扭秧歌,除了扭秧歌,现在,到这里感受节日气氛的游人也慢慢变得多,来自全省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用长枪短炮记录下过节的气氛。随着天色渐黑,一个个巨大的礼花在龙王塘渔港上空绽放,我们整个龙王塘村3600多名渔民走出家门,带着各自扎制的船形海灯和供奉祭品来到码头。在祭拜完海神娘娘后,全家老少伴着五彩斑斓的焰火将海灯放入茫茫大海,并虔诚地祈福。海灯随着波涛起伏,发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带着我们这些渔民们的美好心愿,随风漂向大海深处。”
王兆清老先生今年75岁,从1947年开始有效学习海灯制作,是大龙王塘放海灯习俗的第六代传人。2009年,王兆清被大连市文化局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旅顺放海灯代表性传承人。王兆清家的客厅里,一艘长两米、高一米的船形海灯已经快完工,他的二儿子王家亮正在往桅杆上包扎红布,之后挂上红彤彤的灯笼,贴上福字,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仔仔细细。
“你别看这海灯看起来简单,从船的骨架到包彩布,可不是随便一扎就能够实现的。对我们这样以海为生的渔民来说,制作海灯饱含着对大海的敬意,每道工序都必须十分考究。做这一个船形海灯,就得忙活两天。我这么多年制作海灯,样式不断地在变,材料也在不断地变,材质慢慢的变好。二三十年前,海灯大都是纸糊的。有的渔民在小玻璃瓶里点燃一根蜡烛,放到海里,就算是放海灯了。如今海灯基本都用木头做骨架,外面包上绸布,我们家的船形海灯个头也慢慢变得大。每年都是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做海灯,儿子、孙子一起做海灯,这时候,我的心情真的如同过节般喜庆。放海灯寄托着渔民出海平平安安、顺顺当当的愿望。
不管材料怎么变,我们都讲究环保,我们多年坚持使用布料、木头和蜡烛,取代电灯泡等不环保的材质,我们渔民靠海吃饭,对大海的保护也是他们应尽的一份责任,用电灯泡的话,要用电池,放入水里会污染海水。”
海灯以高粱秆儿材料为主,经过选材、扎制、裱糊、自画、自绘、自彩几道工序,扎制成风帆船式,以彩纸和挂彩裱糊,船里点上蜡烛,渔民在正月十三晚上放到海里,祭拜海神娘娘。“龙王塘海灯”在2011年已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灯寄托着渔民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龙王塘地区这项风俗民情在孩子们身上传承下去。
2013年,龙王塘街道投资10余万元在龙王塘中心小学建成了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定期开展船形海灯制作教学和评比活动。
“这个手艺现在会的人慢慢地少了,不少渔民家现在都是到市场上去购买,像我们家这样亲手制作的不多了。为了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当地也开展活动,教孩子们制作海灯。当地小学大部分学生来自渔民家庭,学会制作海灯,不仅能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也会让他们对这项民俗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除了龙王塘地区,在正月十三这天晚上,与龙王塘的渔家人一样,庄河、旅顺、普兰店等地的渔家人也都在放海灯祭拜海神娘娘。据不完全统计,昨天,我市沿海地区约40万的渔家人都以放海灯的形式庆祝海神娘娘生日,至少上万只海灯被放到了大海中。
长海县各个海岛的放海灯祈福活动从正月十三的零点就开始。零点一到,海岛百姓以家庭为单位早早来到各自海岛上的海神娘娘庙中,燃放鞭炮,祭拜、许愿、祈祷。据了解,近几年,海岛燃放鞭炮的数量呈年年在下降的态势,“少放一挂鞭,节能又环保”已成为时尚广告令海岛百姓耳熟能详。除了凌晨的祭拜,傍晚的时候,海岛人还会走出家门来到海边漂放各种自制的或者是购买来的各式海灯,这些渔灯有木质的,也有可以降解的纸质的,在沉沉夜幕的笼罩下,渔民们会自发地来到海边漂放海灯,将茫茫大海变成开满鲜亮花朵的夜光海,送去他们对美好生活最虔诚的祈祷。为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大海,海岛上的环保志愿者们今年号召渔民们使用可降解材质的海灯,同时,还号召大家使用环保蜡烛,不可以使用电池类型的海灯,减少对大海的污染。
一些老人们仍记得,几十年前的放海灯与现在不同,是渔民家的一件大事,大户人家要请七八个人来帮忙。那会儿要有供品,一般是三大样,猪头、公鸡和鳓鱼,都要染成红色。当时的放海灯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祭拜大海,祈祷平安。其二就是放海灯,老人们称之为“送灯”,除了纪念海神娘娘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悼念先人。
老人们讲,那时,家家户户都有海上作业遇难的人,或者先人在漂洋过海时出了事,放海灯就是让海上的先人有个奔头,知道家的方向。当年放海灯重视的是灯,而不是灯的形状,用豆子面、萝卜、麦秸扎成海灯,围上红布就下海了。现在年轻人图时尚,海灯的造型花样繁多,出现了军舰、龙舟等形象。随着现在各式各样海灯的出现,老人们也开始担心对大海的污染问题。一些老人表示,尽管以前的海灯简单,但是很环保,都是可溶解在海里的材料,而现在的海灯为了漂得更远、亮得更久,常常使用一些泡沫、塑料、电池等不可降解的材质,这么多东西对大海会造成污染,老人们呼吁为了爱护赖以生存的大海,渔家人要使用环保的海灯。
王兆清老先生今年75岁,从1947年开始有效学习海灯制作,是大龙王塘放海灯习俗的第六代传人。2011年,“龙王塘海灯”被定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海灯是中国沿海地区渔民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有两种不同的含意:一是为了祈求来年的鱼虾满舱,全家平安,二是为了祭奠在海上遭遇不幸的亲人。时间是正月十三。
据民俗专家研究,龙王塘海灯文化与潮汕、闽南的妈祖文化一脉相承,元朝以来,与中国北方风俗逐步结合形成。龙王塘街道龙王塘村是放海灯的发源地,放海灯是龙王塘当地渔民一件不亚于过春节的大事。每年正月十三这天,渔家人邀请亲朋好友一起隆重过节,到海边放海灯向大海祈福,为渔家人求平安,期望日子越过越好。渐渐相约成俗,延续至今。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渔民不断丰富了“海灯节”新的内涵。1991年正月十三(2月27日),旅顺口区首次大型地方民俗活动海灯节在大龙王塘村隆重举行,来自各地的旅游和参观者达数千人。从此,每年正月十三,龙王塘地区沿海各村都将放海灯活动作为旅游节日庆祝。龙王塘当地放海灯的习俗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大连地区重要旅游节日。每到这时,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游客、民俗研究专家、摄影爱好者都会齐聚一堂,与当地渔民共同欢度这个隆重的节日。
据资料记载,放海灯的由来是为了祭奠海上遇难先人。在大连地区,这一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与清初的人口大迁徙有着直接关系。根据《辽东招农开垦条例》所记载,清初关内大量流民涌入东北三省,其中海岛先民大多是山东流民闯关东而来。放海灯的习俗已经盛行了400余年。
在庄河,关于放海灯的传说又不一样。正月十三放海灯祭拜的海神娘娘是妈祖,传说这一天是妈祖的生日,在庄河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庄河放海灯民俗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全球化布局more
- 【48812】烟台5月底前阻挠不合法户外用火
- 【48812】露营客激增!野外虽好玩便携火源请管好
- 可以防风防水的火柴一根可燃烧7分钟还是用甘蔗残渣制成的
- 新闻动态more
- 【48812】他把蜡烛滴在身上拍出有痛感的相片
- 【48812】小学生不识蜡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日子知识”
- 【48812】武夷山“蜡烛会”百年不衰乡下集
- 【48812】看望西安市鄠邑区蜡烛村
- 【48812】国内香氛蜡烛OSMOSE居然这么凶猛!连江疏影、杨采钰、卢靖姗等明星都爱用并引荐!
- 【48812】2010年河南80多名假和尚持刀围堵公安局放肆叫嚣:放人
- 新能源车还差一个“双11保价”
- 【48812】《一颗一颗珠子排出来楚晚宁》在线观看-原版字幕正版
- 荣誉墙more
- 【48812】光亮建发集团女员工巧手做蜡烛
- 【48812】报摊上矿泉水一天冻成冰 6旬卖报人克己防风罩取暖
- 【48812】光遇2023海洋节活动兑换图共享
- 福汇(FXCM):HA蜡烛图教你看黄金
- 【48812】消防科普丨蜡烛防火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