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登录入口登录APP下载

圣诞冷知识据说只有1%的人全知道


时间: 2024-06-28 03:42:57 |   作者: kaiyun登录入口登录APP下载

  如今提到圣诞节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西方的宗教节日,即耶稣诞辰日。虽然今天的“圣诞节”是个舶来品,但其实“圣诞节”这个节在中国自古便有。

  在古代中国,皇帝被称为圣上,德高望重的贤者或大儒一般称为圣人,例如孔子,另外就是佛道菩萨等神仙也常被称圣,比如在寺庙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三圣殿、五圣殿之类的。以上所有这些带“圣”之人或神的诞辰被统称为“圣诞”,这些诞辰纪念日则被称为“圣诞节”,也就是中国的本土圣诞节,如果哪天你看古代文献看到“圣诞节”,它所指的并不是耶稣圣诞节。

  西方圣诞节为公历12月25日,而中国最大的节气“冬至”一般在12月22日,因此在清末民初时,西方圣诞节更多的被国人叫做“西方冬至节”、“外国冬至”或“冬至圣诞”等等,即便“Christmas”最早也只是译为“耶稣诞辰”,后来更多被叫做“耶诞节”。

  自《申报》1872年创刊后,每年对这个西方节日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甚至经常出专刊,接着各种包括报刊媒体的命名也渐渐从“外国冬至”过渡到了“圣诞节”,随着这个节日在民国时期不断的世俗化,“圣诞节”这个词也就慢慢变成了西方圣诞节的专属名词了,所以现代人一听到“圣诞节”条件反射是西方圣诞节,而不再是孔子圣诞节或某个神仙圣诞节。

  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西方节日进入人们视野,从圣诞节,到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而且每个节日都深受商家欢迎,其势头比我们传统节日还要热闹,因此有不少人开始提出西方节日,圣诞节就是其一。

  大家都知道圣诞节是每年公历12月25日,但可能很多人忘了公历元年通常被定义为是耶稣诞生之年,因此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其实也跟耶稣诞辰有关,并且我们真正使用公历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首次提出使用公历,不过始终没严格推广,因此民国时期民国纪年和公历纪年并行,并且真正成为主流的是民国纪年,所以我们现在看民国的书信基本落款都是民国多少年(目前台湾依然在使用民国纪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决定改“公历纪年”,将1月1日定为“元旦”,所以托公历纪年的福,现在元旦放假一天。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普及,现在不管是西方节日还是中国节日,大部分都成为了商家的促销节,逢节必让你买买买,当原有节日不够时,还可以创造更多互联网购物节。不过圣诞节成为一个消费大节倒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早在它传入中国不久后就开始世俗化了。

  西方圣诞节是随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早期圣诞节其实是比较有宗教色彩的,当时也只有教徒才会过,从明朝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的书信中可见一斑。

  后来到了清末民初,战争后中国很多地方被迫开辟了租界,华洋相处更加密切,专属宗教的圣诞节也渐渐开始世俗化,在这场节日世俗化的过程中,报刊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影响比现在的互联网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上海《申报》为代表的报刊媒体渐渐成为了商家们圣诞打广告的主阵地,而且品类异常丰富,从玩具糖果到茶烟酒,从圣诞大餐到豪华舞会,可谓应有尽有。

  你能想象圣诞老人代言的香烟广告吗?而这在民国时期的报纸上是件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圣诞老人也逐渐被打造成了圣诞带货达人。

  我们现在对圣诞老人的印象就是穿着大红袍的白胡子快乐老人,而这种形象实际上也是近一百年才开始流行开来的。

  圣诞老人的人物设定通常认为是不同人物的复合体,主要是4世纪的圣徒圣·尼古拉斯(Sinterklaas)和英国民间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复合体。

  最早的圣诞老人形象还是偏宗教装扮的,通常以圣·尼古拉斯形象出现,直到荷兰人把这一形象带到纽约后,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才慢慢的出现变化。

  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在1863年为“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的插画中首次展示了现代圣诞老人形象。

  纳斯特给当时的圣诞老人画过不同的服装,有穿美国星条旗服装的,有穿绿色外套的,同时也有现在看到的红色外套形象,其他艺术家也偶有创作不同的红色圣诞老人,当时的圣诞老人形象比较丰富,还并未统一。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开始推广圣诞广告,艺术家弗雷德·米森(Fred Mizen)借鉴了托马斯·纳斯特的漫画形象为可口可乐画了很多喝可乐的红色圣诞老人。从此穿着红色外套,戴着红色帽子,拥有雪白大胡子的圣诞老人形象,逐渐变成了主流,从而成为了今天的标准装扮。

  尽管可口可乐公司算不上是红色圣诞老人的原创,但对这个形象的推广无疑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自可口可乐开始,这个红色圣诞老人就有了带货属性,因此在民国时期,各路商家拿圣诞老人做广告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国内的商场中,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一个真人大小,在吹萨克斯的圣诞老人,他通常站在商店或商场的大门口,扭动着身躯,销魂的吹奏者手中的萨克斯,而这个圣诞老人人偶其实是中国特色独有的,国外并没有这种人偶,老外倒是经常有真人扮演。

  第一个发明这个人偶的也绝对是个人才,大概是这个圣诞老人的样子太过销魂,所以一下子就火遍了大江南北,渐渐的不但出了缩小的玩具版,还渐渐整出个乐队来了,于是弹吉他圣诞老人、拉小提琴圣诞老人,拉手风琴圣诞老人等等也开始诞生。

  不过我们也没必要吐槽,从文化反哺的角度来说,中国作为世界的圣诞工厂向全球输出圣诞商品,说不定哪一天你在国外也能发现这支圣诞老人乐队在欢乐的演出呢。

  虽然中国不是圣诞节的原产地,但却是西方圣诞节商品的主要原产地,中国一直被誉为是世界工厂,西方圣诞节要用到的装饰品以及很多礼品都是直接来自中国,中国慢慢的变成了世界圣诞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据说生产了世界近三分之二的圣诞饰品,大到圣诞树,小到圣诞挂绳,这里应有尽有,义乌还有专门的欧洲专列来运送这些商品。

  关于圣诞树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而16世纪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带进家里的那棵树则通常被认为是第一棵现代意义上的圣诞树,后来从德国传到欧洲,再传到美洲,作为圣诞习俗流传下来。

  最早的圣诞树除了会挂坚果、雪花片、金箔、糖果等外,还会上放上蜡烛,历史上因圣诞蜡烛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到了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富有生意头脑的他即刻想到电灯泡可以用在圣诞树上,于是便开始推广圣诞树灯,从此圣诞树上的蜡烛就变成了灯泡或是电子蜡烛,而到了21世纪,灯泡更多被LED灯取代。

  除了灯饰,圣诞树的挂饰也变得愈加丰富,姜饼人、圣诞袜、小铃铛、小礼物等等都挂上了,不同国家也会各有特色,比如乌克兰会挂蜘蛛网,而在中国则会找到红包。如今圣诞树也成为了商场比拼的手段,不同的商场都在自家圣诞树上大做文章,纷纷比高比炫。

  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大部分圣诞树的顶部都有一个星星,这颗星又叫圣伯利恒之星(The Star of Bethlehem),和最早圣诞树顶放置的天使都有指引耶稣诞生的意思。不过如今更多追求装饰性的圣诞树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装饰,除了不同的星星和天使外,还有雪花、帽子甚至是圣诞老人。

  谐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苹果”因为谐音平安,经常被当做一种好意头的送礼水果,堪称“礼果之王”。所以当苹果遇上平安夜时,就产生了平安夜送苹果或吃苹果的圣诞仪式,并且被广为传播,所以这也属于中国特色,西方圣诞节并没有这项活动哦。

  据传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第一次相遇就是在一次圣诞舞会上,蒋介石后来为了追求宋美龄还入了基督教。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宋美龄几度斡旋奔走求张放人,她给张学良的其中一个理由就希望在圣诞节前放蒋介石出来相聚,后来在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后,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而那天刚好是圣诞节。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还曾多年在圣诞节发表了广播讲话,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当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又下令将“圣诞节”改名为“耶诞节”,官方理由是中华文化中圣人是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耶稣不属于中华文化,因此不能称为圣诞节,所以目前在台湾“圣诞节”依然叫做“耶诞节”。

  另外巧合的是,蒋介石一生的对手的生日是12月26日,每年过完圣诞节便是自己老对手的生日,大概老蒋的心情也是挺复杂的吧。

  中国城市的平安夜和圣诞节,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外面到处都是人,餐厅和商场都异常火爆,好像不往外跑,就对不住这个节日,很多商场为了迎合大家的消费热情,平安夜和圣诞节甚至会通宵营业。

  大概是因为国内这种圣诞氛围的印象太过深刻,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国外也一样,而事实上在欧美国家,圣诞季的购物高潮一般在12月22日、23日,通常这两天各大商场会大促销并延长营业时间。而平安夜和圣诞节反而冷清很多,这两天店铺要么压根不营业,要么提前结束营业,所以要在圣诞节的街头找家餐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就是欧美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圣诞集市,有些会持续近一个月,圣诞集市是最具圣诞氛围的地方,尤其到了晚上,圣诞灯光很美。不过即使是圣诞集市,有些在平安夜和圣诞节也是不营业或提前结束营业的,所以如果要去逛圣诞集市,要查清楚当地的集市开放时间。

  圣诞老人最早出现在X战警的漫画中,被设定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变种人”,他有长寿属性,能操作分子和物质,能改变有机体外表,还能改变物体大小,能进行重力操作,可以漂浮,还能隐形传送,还能操控天气,制造暴风雪,在平安夜还有吸收对方超能力的隐藏技能,能够说是非常无敌了。

  目前漫威电影宇宙已确定进入第二阶段的开发,在《复仇者联盟3》里我们见识了灭霸的无限手套,而在漫威假日版漫画中,圣诞老人也曾戴过无限手套哦。那么在未来的漫威电影中,我们是不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漫威把圣诞老人搬上大银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