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孩子们的新闻读报课(大思政课、写作课、物理地理环保公益课)


时间: 2024-08-26 02:25:37 |   作者: 产品中心

  2022年暑期,对于所有重庆人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高温山火”和“逆行英雄”,从山火四起到山火扑灭,刷屏的视频和图文报道牵动人心。

  为此,我们的第一期新闻读报课聚焦“重庆山火扑救”,深挖山火扑救新闻里藏着的学科知识和城市精神,为孩子们准备了大思政课、写作课、物理课、地理课、环保课……为老师提供课程资源,为家长分享亲子陪伴素材。

  如何以山火救援为基础,为孩子搭建思政桥梁?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期刊所联合亲历火灾扑救的重庆市朝阳中学、重庆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的城口县咸宜镇中心小学、重庆渝中区大田湾小学等,制作“了不起的中国人——‘重庆山火扑救’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包”,为家长分享对话提供亲子陪伴素材。我们走进大田湾小学课堂,一探他们的做法。

  8月的重庆持续高温,多发山火,重庆人民毫不退缩,兄弟省市多方力量千里驰援,众志成城,扑灭了山火,展现了勇于吃苦、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大田湾小学基于“足球养志”课程,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将这种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课堂,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培育学生无惧逆境、挺身而出的信念和勇气,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了解应对自然灾难的科学方法。

  ◎8月17日以来,重庆多地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发生了10多起森林火灾,情势十分危急,我们共同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出示重庆山火位置图和山火发展时间图)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重庆山火持续发生的原因:极端高温、植物自燃、山形地势复杂、风力不稳定等。

  ◎灾情发生之后,专业队伍冲锋在前,志愿团队驰援在后,他们成为了守护家园的点点“星光”。这次山火,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重庆人。在视频中,你看到了怎样的重庆人?

  ◎没有人愿意经历灾难,但在灾难来临之时,人们从未退缩,其实这些人就在你我的身边。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家人或身边人参与救援的故事。重庆人在这危急关头还做了哪些事?哪些人也让你觉得“了不起”?

  资源链接:《森林消防冲锋在前》《这些娃儿立大功了》短视频(34s);“面孔”81号车手龙麻子“浇水让自己保持清醒”;《原来你是这样的重庆人》。

  ◎8月26日凌晨,持续了4天3夜的北碚山火可见明火扑灭,我们取得了关键灭火战的胜利,你知道采用了哪些灭火方式吗?

  多省消防力量紧急支援,各方累计投入救援力量()人、消防灭火主站装备()台,直升机()架。

  资源4:决战·众志成城;链接《展开“以火攻火”消灭重庆北碚山火150秒回顾“决战”时刻》

  ●老师活动:山火成功扑灭,消防官兵们撤离时,遭遇到重庆市民“打劫式”送别。播放山火扑灭后,重庆人民致敬烈火英雄的视频。山城群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消防官兵的感恩,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分享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资源5:情深.双向奔赴“川渝人是有些英雄气在身上的”(1’16s;“欢送英雄勇士仪式开始”(14s);“免费为志愿者摩托车加油”(10s);

  ●老师小结:2022年8月的重庆,注定要被历史铭记。面对罕见的高温和肆虐的山火,英勇无畏的灭火勇士和气节铮铮的巴渝儿女,共同筑起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山火已灭,英雄凯旋。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作为小学生的你对于灾后重建又有什么想法呢?填写学习单2,把你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吧!

  ●学生讨论收获、想法:节约用电、保护森林、安全用火、我为缙云添新绿……回家后,学生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收获或想法。

  孩子们的新闻读报课第二堂课由山火扑救一线记者以“缙云山火”报道为例,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一堂新闻选题实操写作课。

  夏洪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上游新闻记者,曾供职于重庆时报、中国新闻社,曾从事涉外媒体、都市新闻采编工作,在媒体转型过程中,主导了多个新媒体渠道建设与运营,并参与区县共建融媒体中心。曾多次获得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奖,区县媒体好新闻奖等。

  对于一般新闻来讲,我们第一步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新闻事实阐述清楚,快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对于重大选题而言,对新闻价值的判断特别的重要,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先导,在整个报道中起着引领作用。

  以缙云山火为例,在采访过程中,传统的报道会着眼于起火原因、起火范围、火灾影响等方面,这些固然重要,但在山火救援中涌现出的“不屈精神”“骑士精神”“人民力量”“万众一心”“英雄气”等一系列能体现重庆城市精神内核的新闻点,在当时特定的时间条件、舆论环境中,相比单纯的客观数据,往往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共情”能够感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这样的新闻价值才能为后续报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于新闻价值的选择判断,独特的切入角度,就如同锋利的“手术刀”,找到“要害部位”,一击命中,使重大选题的新闻力量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在这个过程中,它更依赖于记者对新闻现场的观察、知识储备,以及对某一领域或某一点的独特视角。

  简而言之,新闻切入角度以实用性、社会性、预见性为基点,决定了报道的内容。在重庆山火救援报道中,记者以时间为线,通过前期摩托志愿者、人力“长城”运送物资为切入点,通过采访挖掘志愿者的故事,图片体现志愿者辛劳等方式,体现出志愿者众志成城的精神。

  山火救援的决战时刻是此次新闻报道的高潮,这一重要时段的最前线无疑是受众最关切的,这时的切入点就要尽可能的避免信息差带来的认知鸿沟。

  在收尾阶段,“胜利的消息”就成了最大的新闻点,现场胜利的氛围,通过胜利后的笑脸、不敢放松的情绪等方式来进行有力的烘托。

  8月25日晚,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采取的“以火灭火”方式在扑灭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什么是“以火灭火”?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兼作战训练处处长王磊介绍,“以火灭火”的主要原理是由人工点燃火头(火线)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使结合部骤然缺氧失去燃烧条件。提前把可燃物进行燃烧,燃烧掉以后火势蔓延过来没有可燃烧物,两火相碰或者相遇后就自动熄灭了。

  孩子们的新闻读报课第三堂课由重庆市清华中学物理老师赵军为大家破解“以火攻火”的物理原理。

  “以火灭火”的主要原理是由人工点燃火头(火线)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使结合部骤然缺氧失去燃烧条件。

  解析:理解“以火攻火”的原理,首先要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知识。物质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只要破坏其中的一项就能达到灭火的效果。此次扑灭森林山火最主要是隔绝山火燃烧中所需要的氧气,导致氧气不足,使山火熄灭。

  提前把可燃物进行燃烧,燃烧掉以后火势蔓延过来没有可燃烧物,两火相碰或者相遇后就自动熄灭了。

  理解这两个问题是需要明白“以火攻火”中另一个关键物理原理——热空气上升。热空气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密度小、气体轻,所以就会上升,而下部就会形成低压,吸引其他方向的空气不断流过来补充。山火燃烧区域的空气受热后温度变高,热空气上升,这部分区域形成低压,其他方向的气流就会不断流过来做补充,形成一股劲风。

  此次“人为点火”即人为把其他方向流过来的气流转变为缺氧的热气流。在山火蔓延的前方,人为点上火,这股火就会往低压的原火方向蔓延,最终相遇。由于两股火的周围已经没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同时两火中间的氧气又燃烧殆尽,火就熄灭了,山火就被控制住了。

  ◎小贴士:“以火攻火”又称“火攻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灭火效率较高,不需要特殊装备,是控制大面积、高能量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但必须由有经验比较丰富的指挥员组织,盲目火攻容易造成更大的火灾或人员伤亡。

  在《海尔兄弟》第39集“意想不到的火患”中,海尔兄弟一行在沼泽芦苇地里因詹妮梳头引起静电,点燃沼气导致芦苇起火,就在此时,海尔哥采取了“以火攻火”的方法,将身边的芦苇点燃,最终顺利将火熄灭。虽然这是儿童动画片,但里面的科学知识却是真实可靠的。

  ◎准备材料:线香、红色蜡烛、白色蜡烛数根、覆盖泥土的方形小盆、黑色纸板。

  1.按照线香、红色蜡烛、线香、白色蜡烛、线香的排列方式,每列插上5根线.先点燃红色蜡烛两旁的线香,把黑色纸板放在其后,观察烟雾的流动方向。

  3.点燃代表“山火”的红色蜡烛,观察两边线香的烟雾向左倾斜,即向代表“山火”红色蜡烛方向汇集。

  4.点燃代表“人为点火”白色蜡烛及其右边的线香,观察线香的烟雾依旧向左倾斜,说明采用“以火攻火”的方式会让两火相向燃烧,最终燃质烧尽而熄火。

  夏季,重庆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强烈的下沉气流导致连晴高温;同时,太阳直射北半球,重庆距直射点近,太阳高度大、辐射强,日照时数长,光热充足。导致极端高温的还有地形因素,重庆地处盆地河谷,热量不易扩散;尤其是夏季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强烈的“焚风效应”,加剧重庆干热程度。同时,重庆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土层薄,地表地下水不易存留,抗旱能力弱。

  泥炭发酵升温、矿层氧化以及地表强烈太阳辐射的聚光作用,都可能会导致森林自燃。除了这些,还有草木自身原因。重庆主城区及渝东北、渝东南多有桉树分布,在40℃以上高温干燥天气,桉树会分泌出大量易燃的香油精,为森林火灾的发生创造条件。森林中也存在有“纵火花”之称的岩蔷薇、“纵火犯”之称的白鲜等植物,其叶片分泌的有机物酯、醚,燃点很低,一旦气温达到40℃就容易自燃。

  根据森林草原火险指标、火行为特征和会造成的危害程度,森林草原火险到预警级别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蓝色预警。

  同学们讨论一下关于森林火灾所导致的环境破坏、经济损失,你还有哪些补充的?

  高温、干旱、山火,这些都是地球变暖的危害,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千方百计为地球降温。如何做一名节能减排的环保少年?

  小明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对全球变暖问题,他这样说:“全球变暖跟我没什么关系,天气热我穿少点,吹空调就好了。”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观看腾讯视频“从1850到2018年的全球气温变化”,从全球变暖的危害的角度批驳小明的错误言论,填写表格“全球变暖给我们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地球“发烧”是人们不断制造“温室气体”,当“温室气体”过多,空气吸收地表热量难以散发,打破了大气系统的平衡所致。“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人们常常把“温室气体”的排放叫“碳排放”。因此,减少我们的碳排放,才能为地球“降温”。

  出门不关灯、要爸爸开车接送上学、浪费早餐……每家每户在生活中都要排放碳,根据“碳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家庭每月的碳排量。

  践行低碳、绿色生活从我们做起。如今许多家庭都响应国家号召,过“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请和爸爸和妈妈讨论后,设计一套家庭减排方案。

  为地球降温,我们除了节能减排,过低碳的绿色生活以外,还可以种树、认养树木、爱护花草树木……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呢?践行低碳、绿色生活,引领学生从实际出发,让环保的意识融入自己的生活,最终落实为日常行为,把课程落到实处。

  如果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

  如果全国减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3万吨。

  目前全国电梯年耗电量约300亿度。通过较低楼层改走楼梯、多台电梯在休息时间只部分开启等行动,大约可减少10%的电梯用电。这样一来,每台电梯每年可节电500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8吨。全国60万台左右的电梯采取此类措施,每年可节电30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88万吨。

  如果每月少开一天,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每年可节油约5.54亿升,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

  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能够大大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以节油2.1亿升,减排二氧化碳46万吨。

  (1)家庭照明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节电约7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按照全国每年更换1亿支白炽灯的保守估计,可节电71.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686万吨。

  (2)养成在家随手关灯的好习惯,每户每年可节电约4.9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7千克。如果全国3.9亿户家庭都能做到,那么每年可节电约19.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88万吨。

  在这次重庆多地山火的救援中,除了专业的消防英雄们逆行而上,普通的重庆市民也挺身而出,奋勇守卫自己的家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他们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责任、担当、耿直、勇猛,正是重庆精神的缩影,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山火爆发以来,重庆志愿者积极勇敢的行为,在社会化媒体上引起热议,多次被推上热搜,央媒等国内主流媒体也纷纷点赞。

  山火地处森林深处,道路崎岖,物资进出不便,来自四面八方的摩托车友们自发聚集,背着重物,在挖掘机开凿出来的新路上奔跑,将救援工具、药品、水、食物以及工作人员搭载到扑救一线,运送非常艰难。

  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一个娃娃脸、胖胖的小伙,背着装满油锯、水袋、食品等物资,重达七八十斤的背篓,驾驶摩托车在山路间穿行。累得睁不开眼睛、一身疲惫的他,拿起矿泉水从头上浇下,让自己保持清醒,这一幕被同行的伙伴拍下来并上传网络,感动了许多人。救火的小伙叫“龙娃子”,线岁,重庆璧山人,是一名外卖骑手。他有两辆摩托车,才买的一辆由于超负荷运转坏了,他又换了另一辆继续战斗。他说:“重庆是我们的家,不能看着不管,一定要把这山火扑灭,火不灭我们不退!”

  很多人以为,摩托车就能将人和物资送达灭火一线。其实真正的考验才起步。摩托车抵达物资集散点后,无法继续前行。大量物资还需要人依靠双腿双手,负重攀登运送。志愿者5人一队,用背篓背、用手提、用肩扛,怎么方便怎么来。为了保险起见,每人负重不超过30斤。路上坡坡坎坎,有时得抓着小树拉满弓步才能爬上去。再往上,人们搭起一条“传送带”。每隔2米一个人,将物资挨个传送。最终,这些物资都被运送到了灭火最前线。

  在这些看不清面容的人群中,有不少是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准大学生或在校大学生,他们有些人甚至还不会骑摩托车,但年轻、体力好,愿意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尽一份力。

  “在灾害面前,我不想当一个旁观者。我能做的不多,就是搭把手、帮个忙。”18岁的王劲博是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参与了这次山火救援。石煜弘和喻箫是两位大学生,他们从主城赶来,挖隔离带、搬运物资、捡拾垃圾、帮消防官兵抬水管等,一直战斗到山火熄灭后才撤离。

  在这次山火救援中,如果只有消防官兵,没有这些志愿者,灭火工作将会遇到哪些困难?云南消防官兵离开时,重庆人夹道送别、“硬核投喂”,体现了重庆人的什么性格特点?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身边有没有参加救援的亲戚或其他认识的人?做一次小记者,采访他们写一篇新闻报道。

  在这个高温夏天,与山火一起影响我们生活的,还有不断反复的疫情。为了配合全面核算检验测试,有大批志愿者热情参加社区防疫工作;多地旱情严重,志愿者参与送水抗旱……这个夏天,重庆很难;这个夏天,重庆很刚。

  视线再开阔一点,回到两年多前,疫情肆虐武汉时,无数志愿者与医护人员一起,共同打赢了抗疫中最艰难的一仗;一年前的郑州水灾,无数人向河南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中国人,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志愿者们用点点微光,汇集成灿烂星河,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

  你可以为社区贡献些什么?拟一份你的志愿者计划。本文选自《时代信报·新家长》1069-1070期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