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蜡烛

我愿做一棵扎根山区的小草


时间: 2024-09-01 08:43:54 |   作者: 户外蜡烛

  初夏,从重庆市开州区城中心一路往北,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旁边就是上百米深的悬崖,绕过几十道弯,便来到了开州区关面乡中心小学。

  记者赶到时,石文平正在给学生们上阅读课。他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身体有些颠簸,显得有些吃力。不一会儿,他用左手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其中有一句话特别醒目——“知识改变命运”。

  下了课,石文平来到一个学生面前,弯下腰:“孩子,今天这节课还有哪些地方犯迷糊呢?”上课讲解知识,下课答疑解惑,是石文平多年来的习惯,这也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关爱。

  在2月1日举行的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石文平的故事,让无数观众红了眼眶。他在舞台中央的黑板上用左手写下“永不放弃”四个大字,对专程赶来看望他的学生说:“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们都要坚守理想,永不放弃!”

  46岁的石文平,是土生土长的关面人。1996年,怀着当教师的梦想,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县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石文平品学兼优、出类拔萃,写得一手好字。篮球、乒乓球、长跑、短跑等体育项目更是不在话下,屡获佳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12月的一天,石文平因脑梗死晕倒,在医院昏迷了8天8夜。尽管命保住了,但令他绝望的是,右半身彻底失去了知觉。这剥夺了石文平正常行走的权利,也让他失去了使用右手的能力。

  他买了一块小黑板放在床前,仿佛又来到他魂牵梦萦的三尺讲台。每天清晨,石文平早早起床,微弱的路灯透过窗户把他一瘸一拐的身影拉得很长。石文平左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昨天备课到深夜的教案。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累了就坐下换成钢笔和毛笔,继续在纸上不停地练着、画着,石文平恨不得把右手的能力都瞬间转移到左手。

  “这样的学生我们学校要,他是学生的榜样,我相信他能够教出优秀的学生。”时任关面乡中心小学校长的杨中贵被石文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动,点名向开县师范学校要石文平。

  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石文平倍加珍惜,计算机考试、师范基本功考试、美术过级等都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但当他得知条件更为艰苦的关面乡姚程村校缺语文教师时,他主动请缨去这所学校任教。

  “我曾是一棵扎根山区的小草,虽然今天无法穿透云霄,但是我顽强地破土、牙关紧咬,将激情勇敢地燃烧。”这首石文平创作的诗歌,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一只手的教师,能教好书吗?”一些学生和家长对身体残疾的石文平产生了质疑。

  石文平决定用行动验证自己。当时农村学生多、教师少,都是复式教学。最多的时候,他一人教三个年级、40多个学生,包括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全部课程。“这个年级教好了,我布置作业,再去教另一个年级。回头,那个年级作业做好了,我就让学生出去玩一会儿。”

  “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石文平给自己定下的铁律。每一堂课,他都认认真真备课,吃透课标、研读课文、收集素材,把准备工作做到位。在课堂上,他工工整整板书、激情澎湃讲解,争取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精彩。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石文平便利用放学时间或者双休日免费为他们补课……

  生活中,石文平吃住在学校,和学生们亦师亦友。周末,他带领学生一起开展劳动课,清理校园周边的乱石杂草、填补教室内的坑坑洼洼……“毕竟我身有残疾,要比其他老师多下一些功夫才能让大家信任我。”

  那时的姚程村校,校舍是土坯房,地面坑坑洼洼,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晴天顶着太阳,雨天撑着雨伞。想到这一幕,石文平时常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决心让校舍大变样,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放学后,石文平挨家挨户地去家访,说服家长参与改造校舍。一户、两户、三户……慢慢的变多的家长加入石文平的队伍里,大家团结一致,平整地面、操场,检修校舍。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石文平与家长们欣慰地擦着汗。

  石文平还把很多精力放在劝说想要辍学的孩子返校上。曾经,他班里有个成绩很不错的女孩要辍学。女孩的家离学校很远,为了让她重返校园,在崎岖的山路上,石文平从早晨走到中午,终于找到了女孩的家。

  “不管怎样先让孩子回来上学吧。”石文平用自己的境遇,现身说法地劝说女孩父母,“实在不行,我回去跟学校商量,我用工资先把学费垫着!”最终,在石文平的努力下,女孩重新再回到了课堂。

  这样的家访,石文平经历过很多次。看到班里少了学生,他就一家一家地去劝。“如果不读书,孩子们很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在石文平的努力下,班里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少。

  后来,姚程村校被拆并。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2006年,乡里安排长期扎根基层、表现优秀的石文平到乡里中心小学任教。走的那天,附近乡亲都来了,把他团团围住,家长买光了小卖部的鞭炮,叮嘱声、感谢声夹杂着鞭炮声,一起为石文平送行。

  调入关面乡中心小学工作以来,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石文平一直思考的课题。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他主张体验式教学、分层教学,大胆探索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实践,全方面推进学生的海量阅读;他还创办《山里娃》班报,建设书香班级,打造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幸福农场”和“朽木可雕”根雕工作坊;根据山村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身心健康,他还开展“真心话大冒险”“生活技能大比拼”等活动,不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同时,学校阅读苑的读书走廊也向村民开放,让更多农村人能够最终靠读书转变观念。每当双休日或是放假期间,本校学生、其他学校的学生和一部分村民都会来阅读苑看书读报,上至70多岁的老翁,下至三四岁的稚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阅读风景。

  “生活处处是教育,课程只有与生活链接,学习才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石文平看来,为孩子们提供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学习场”,才有机会实现自主学习。

  关面乡中心小学有300多名学生,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尽管在农村里的生活,但是很多学生都分不清韭菜与小麦苗。”石文平发现许多学生缺乏劳动教育和锻炼机会,他萌生了建设实践基地的想法。

  这得到了校长杨传林的支持。他们把学校后面荒废已久的空地打造为学校农耕文化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每个班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田地。

  学习也变得无处不在。“土豆和马铃薯是一样的吗?”“土豆在什么季节种?”……在实践基地学习劳动知识时,学生们总能蹦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学校聘请了附近2名农民作为劳动实践课的指导老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

  劳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乐趣,还让他们开始理解劳动的意义。学校把课堂搬到了田野。六年级的数学课从马铃薯的播种出发,孩子们不仅要记录马铃薯播种后的发芽率,测量马铃薯植株高度,还要计算马铃薯的重量,了解马铃薯的市场行情报价,他们从产品会员价折扣的计算过程中,学习百分数的知识点。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磨炼意志,还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学生的点滴变化令石文平倍感欣慰。

  在关面乡中心小学,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三分之一的学生寄宿在学校,几乎每个班里都有离异、单亲等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

  记得有一年,石文平在课上布置了一篇以“我的梦想”为题的作文。孩子们的梦想丰富多彩,“有的梦想当一名医生”“有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而有个孩子的梦想却异常消极,石文平心中不由得一紧。

  通过走访他了解到,这一个孩子名叫小林(化名),5岁时被离异的父母抛弃,爷爷奶奶早在10多年前已经去世,小林像流浪“孤儿”一样生活,洗衣服、做饭、收拾房间等家务活全靠8岁的小林支撑。

  “你做我儿子,咋样?”在了解到小林的实际困境后,石文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石文平深知农村孩子缺少的是什么。自此以后,如果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总要端一碗给小林。石文平天天都会询问他的学习情况,经常给他开“小灶”。在公开场合也多次表扬他,让他在同学面前多一些自信。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小林与他的关系融洽了很多,学习状态慢慢找回来了,“虽然在物质上,我能竭尽全力伸出援手,但对这些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爱。”石文平感慨道。为此,石文平经过多方途径联系上了小林在陕西老家的母亲。现在的小林,已回到了陕西的外婆家,在那里读五年级。平时小林一有空就会给石文平打电话,报告他最近学习、生活等情况。

  2023年暑假,石文平收到了小林邮寄来的信,信的最后小林加了一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到这个地方,石文平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石文平书架上摆放了很多奖章,还有许多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近些年,石文平获得了重庆市“最可敬可亲教师”、重庆“教书育人楷模”“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称号。石文平说,这是荣誉,也是鞭策,提醒他始终不忘教育者的“初心”,不放松、不懈怠。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蜡炬成灰、无私奉献要一生奉行。”正如石文平所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带着他们眺望诗和远方,要让大山的孩子们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敢于有梦,勇于追梦。